NEWS商会动态
发布日期:2019/01/08浏览次数:100
长江如何影响中国

-01-

长江的源头


从江源的冰川融水到入海口的湿地滩涂,奔流不息,滋润万物——这,就是长江!同样作为中华的母亲河,中国人对长江的认知比黄河迟滞了不止千年。直到明万历年间,徐霞客万里探源,才明确地指出长江的上源在金沙江,而非岷江。一直到1976年,官方组织的现代科考队第二次进入江源地区,在海拔5800米的姜古迪如冰川下确认了长江的源头。



(图说:姜古迪如冰川)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电讯通告全世界: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是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从此,中国长江取代美国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第三长河。



(图说:沱沱江)


古代人们对于河流的认知通常局限于自己的所见,于是一条长江被无意识地分段切割,并被不同地区的人赋予了十几个不同的名字。认识长江的全貌到底有多难?我们从长江众多的别称中就能感知一二。



(图说:长江各江段的别称)


-02-


长江的历史地位


长江的滞后不止体现在地理认知领域,其历史地位也被黄河长久地压制。在文明初生的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松软的土壤显然比长江流域密致的土壤更容易用木石工具来耕种,于是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两岸蓬勃生长。

从近乎传说的三皇五帝,到钟鸣鼎食的夏商周,黄河流域都是号令天下的先启之地。周武王分封天下时,名单上却没有楚人的位置。到公元前706年,楚国的实力已然发展壮大,国君熊通渴望重返中原,但中原天子却根本没把楚国放在眼里。感觉被欺辱的熊通,干脆自立门户,自立为武王,并放出豪言: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从此以后,楚国加速扩张之路,吞并江汉、湖湘,进击云贵、巴蜀,雄霸长江南北,并两度饮马黄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广阔、实力最雄厚的诸侯国。



(图说:公元前361年战国局势图)


从“筚路蓝缕”到“问鼎中原”,这两个因楚国而生的成语实际上见证了长江流域第一次的逆袭历程。若从黄帝算起,黄河流域的骄傲终于在两千年后受到了来自长江的挑战。


-03-


长江文化

800年楚国,不仅缔造了盛极一时的政权,还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文化。灵动奔放的长江赋予楚人浪漫的气质和张扬的想象力。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得以与黄河文明同台争辉,在青铜冶炼、丝绸织造、音乐美术等方面,长江甚至实现了反超。



(图说:曾侯乙编钟)


经历了三任楚王的屈原亲手将自己的国家推上时代的巅峰,又亲眼目睹它从巅峰跌落,在这强烈的刺激下,一腔炙热的情绪以一种从未有过的形式从他的胸中喷薄而出——楚辞诞生了,中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的新世界。

这位喝着长江水长大的诗人,最终又将躯体投入长江的怀抱,他也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景仰的精神高峰。长江两岸,不再是蛮夷荒服之地的代名词,它的文明之花绽放出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的力量。



(图说:屈原故里三峡秭归)


屈原的浪漫,与长江的澎湃,有着相生相应的默契。他在流放沅江时,写过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千年以后,从长江漂流而下的李白提笔狂书: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用跨越千年的遥叹,各自书写着怀才不遇的黯然与不羁,却又共同将长江文化推向无可匹敌的高度。



(图说:平羌江)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顺流而下,离开了巴蜀故乡。李白自小在长江的支流涪江边长大,长江的水土滋养了他可与日月争辉的文采,而他亦不负长江,长江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图说:长江重庆段)


-04-


天下粮仓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国力鼎盛的唐王朝迅速由开元盛世中道衰落,中原大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这场主要在黄河流域蔓延的战火却成为长江流域崛起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南渡。



(图说:两湖平原)


长江所能提供的,不止是相对安稳的庇护,更重要的是开创新天地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基础。长江两岸宽广的膏腴之地,与南下的生产力完美契合,长江流域一跃成为天下粮仓,中国大地开始依仗长江的供养了。



(图说:江汉平原)


两宋时期,对运河的疏浚与漕运体系的完善,又使得江南的经济发展直线攀升,一个个富可敌国的超级城市相继涌现,长江与黄河间的相互影响亦发生倒转,长江两岸成为新的经济和文化高地。



(图说:京杭大运河杭州段)


-05-

华夏文明


长江与黄河,中国大地上这两条巨川的沧桑回旋中或许藏着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纵观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的“青山”。 黄河,是这个民族的源头和根本。而长江,则是民族危亡间,最坚挺的后方大本营。宽广的长江和她身后的土地,不断地为这个民族延续火种,保存实力,无论朝代如何更换,无论外敌带来怎样的血腥风云,风雨之后,再接再厉。


(图说:四大古文明示意图)


-06-

新文化的码头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此后,西方列强的轮船纷纷开进长江门户,而登上江岸的不止是操着各国语言的商人,更有先进的工业技术和新的政治思想。



(图说:上海外滩)


上海,这个完全由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三角洲,忽然成为中国最大的通商码头,同时也成为新知识、新文化的码头。这些新的思潮随着江面上来往的渡轮沿江上溯,深入中国腹地。



(图说:武汉长江大桥)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率先在长江两岸拉开序幕,并进一步席卷全国。


-07-

东方敦刻尔克


1937年8月,30余艘舰艇组成的日本舰队向长江口岸进逼。日军意欲取道长江,海陆空并进,攻占民国首都——南京。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狭窄的三峡成为进出四川的孔道。这场撤退,就是罕有人熟知的“东方敦刻尔克”。



(图说:40年代重庆朝天门码头)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军向宜昌进逼。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武汉以及华北的兵工厂、钢铁厂、纺织厂、政府机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人员和物资,冒着敌机的轰炸,十万火急,集结宜昌。宜昌,三峡的转运港,一夜之间担起了国家工业命脉向大后方转移的使命。



(图说:转移路线图)


“绝不能将兵工器材留给日本人!”卢作孚带领民生公司以此为口号,以“分段运输”的方式,昼夜不息,在40天内抢运近20万吨物资和三万多人口,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前,胜利完成大撤退!



(图说:民族企业家卢作孚)


-08-

长江经济带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关上最后一扇闸门,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宣告完工。这座集防洪、发电、航运为一体的超级工程一时间成为国家骄傲。2016年,长江经济带GDP总量达到33.3万亿,超过到全国总量的43%,狂飙的数字宣告长江流域的强势崛起。



(图说: 长江经济带)


从唐古拉山到崇明岛,从雪山下飘动的经幡,到上海滩闪烁的霓虹,长江带着雪域高原的圣洁,一路东流入海。她流过香格里拉,流过巨佛脚下,也流过千千万万人的家门口。

长江,依然是古老的长江,可长江水却渐渐变了味道。2018年6月2日晚上,78岁的刘仁俊教授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讲述他和长江女神“淇淇”的故事,“淇淇”是人类所见到的最后一只中华白暨豚。

2002年7月,淇淇永远停止了游动,2007年8月,中华白暨豚被贴上了“功能性灭绝”的标签。而白暨豚仅仅是冰山一角,据估计,长江里的鱼儿种类已有接近九成不见了踪影。

我们讲“长江如何影响中国”,其实反过来,中国也在影响长江。我们讲“长江崛起”,其实作为一条江水,她最好的状态是生机勃勃,流淌不息。如何平衡人与长江的关系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图说:长江宜昌段)


2016年1月5日,最高领导人定下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能否松一口气,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中华白暨豚重新跃出江面,这都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抉择。